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上疏讼陈汤 西汉 · 谷永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六
臣闻楚有子玉、得臣,文公为之仄席而坐;
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
近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乡沙幕。
由是言之,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
盖「君子闻鼓鼙之声,则思将率之臣」。
窃见关内侯陈汤,前使副西域都护,忿郅支之无道,闵王诛之不加,策虑愊亿,义勇奋发,卒兴师奔逝,横厉乌孙,逾集赖,屠三重城,斩郅支首,报十年之逋诛,雪边吏之宿耻,威震百蛮,武畅西海汉元以来,征伐方外之将,未尝有也。
坐言事非是,幽囚久系,历时不决,执宪之吏欲致之大辟。
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介之过,赐死杜邮,秦民怜之,莫不陨涕。
亲秉钺,席卷喋血万里之外,荐功祖庙,告类上帝,介胄之士靡不慕义。
以言事为罪,无赫赫之恶。
《周书》曰:「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宜为君者也」。
夫犬马有劳于人,尚加帷盖之报,况国之功臣者哉!
窃恐陛下忽于鼓鼙之声,不察《周书》之意,而忘帷盖之施,庸臣遇,卒从吏议,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非所以厉死难之臣也(《汉书·陈汤传》)
上书荐傅喜 西汉 · 何武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七
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
忠臣,社稷之卫,鲁以季友治乱,楚以子玉轻重,魏以无忌折冲,项以范增存亡。
故楚跨有南土,带甲百万,邻国不以为难,子玉为将,则文公侧席而坐,及其死也,君臣相庆。
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
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汉书·傅喜传》:哀帝即位右将军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上于是赐光禄大夫养病,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
董贤等诏建平四年八月 西汉 · 汉哀帝
 出处:全汉文 卷九
朕居位以来,寝疾未瘳,反逆之谋,相连不绝;
贼乱之臣,近侍帷幄。
东平王云与后竭祝诅朕,使侍医伍宏等内侍案脉,几危社稷,殆莫甚焉。
昔楚有子玉得臣,晋文为之侧席而坐;
近事,汲黯淮南之谋。
今云等至有图弑天子逆乱之谋者,是公卿股肱莫能悉心务聪明以销厥未萌之故。
赖宗庙之灵,侍中驸马都尉贤等发觉以闻,咸伏其辜。
《书》不云乎?
「用德章厥善」。
封贤为高安侯南阳太守宠为方阳侯,左曹光禄大夫躬为宜陵侯(《汉书·王嘉传》,又《息夫躬传》载此诏,云躬、宠因贤以闻,封贤为高安侯,宠为方阳侯,躬为宜陵侯食邑各千户。)
风俗通义佚文卷四:氏姓上 其三十九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
洼氏。
汉有大鸿胪洼丹
洼音圭(《后汉·儒林传》注,《广韵》十二《齐》)
传易之家 宋 · 金君卿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二六、《金氏文集》卷下
鲁商瞿受《易》于仲尼
仲尼卒,商瞿楚馯臂子弓(一云子弘。)
子弓江东桥子庸(一云鲁桥庇子庸。)子庸授燕周竖子家(一云周丑子家。),子家授淳于光羽子乘(一云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
及秦焚书,以《易》为卜筮之书,独得不焚,故传授不绝。
汉兴田何东武王同子中(读曰仲。)洛阳周王孙、丁宽子襄、齐服光四人焉,皆著《易传丁宽作《易说》八篇,三万言,训诂举大义而已。王、、服皆作《易传》二篇。)》。
周王孙授魏蔡公(蔡公《易传》二篇。)王同授齐即墨成广川孟但、鲁周霸衡胡临淄主父偃菑川杨何叔元叔元《易传》二篇。
叔元传燕韩婴河内司马谈、太中大夫京房(非焦延寿弟子京房也。)
丁宽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然周王孙师田何之学也。
授同郡田王孙王孙授沛施雠子卿(一云长卿。)兰陵孟喜长卿琅琊梁丘贺长翁
繇是有施、孟、梁丘之学焉(施、孟、梁丘氏章句各二篇。)
施氏授河内张禹子文琅琊鲁伯
淮阳彭宣、沛戴崇子平
鲁伯泰山毛莫如少路琅琊邴丹曼容
繇是施家有张、彭之学。
孟氏则改师法,以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得自师田生,而同门梁丘贺證明之,且非田生之法也。
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况,由是孟家有瞿牧、白生之学。
梁丘氏者,始受大中大夫京房《易》,出为齐郡太守,后更事田王孙
然则京房、田王孙,皆田何家法也。
汉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
年老,授于子临。
临始从父学,亦尝事施雠,后卒行京房法。
五鹿充宗君孟君孟《略说》三篇。)君孟平陵士孙张仲方沛郡邓彭祖子夏、齐衡咸长宾,繇是梁丘家有士孙、邓、衡之学。
今《子夏传》即邓子夏,盖出于梁丘家也。
其后有京房《易字君明东郡顿丘人,非太中大夫京房也。)》。
房始授业梁焦赣延寿
云常从孟喜问《易》,会喜卒,房以延寿《易》即孟氏学,时孟氏门人翟牧、白生皆曰非孟氏法也。
房后以灾异得幸。
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博士,由是有京氏之学焉。
又其后有东莱费氏《易名直字长翁。)》,其学无章句,本以古字,号古文《易》。
以《彖》、《象》、《系辞》、《文言》解说上下经。
琅琊王平仲,由是世传费氏之学。
又沛人高相,与费公同时,亦无章句,自言出于丁将军传授子康兰陵毋将永,由是有高氏之学焉。
汉宣帝时,孟、梁丘皆立博士
至元帝世,立氏《易》。
惟费、高二家,未得列于学官
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意略同,惟氏为异。
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然受其学者,未盛于世。
梁丘贺以卜筮得幸宣帝,及至显官,故学者宗焉。
其后五鹿充宗贵幸,善梁丘《易》,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
充宗乘贵辨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
施雠之门人张禹以经术为成帝师,位丞相,封侯,成就弟子尤著者彭宣、戴崇,皆至公卿。
故施氏、梁丘之学尤盛于当世。
以至孟氏、京氏弟子俱为博士,故二家之学亦行焉。
高相子康王莽所杀,故学者衰废,而费氏独行古文《易》,然而未得立者,盖亦不幸者矣。
其后东汉诸儒,习施氏者,则有沛戴崇子宾陈留刘昆威公洎子轶君文
习孟氏者,则有南阳(音圭)丹子玉中山阳鸿孟孙(鲑,胡佳反,又苦圭反。一作鲑,胡瓦反者,非。)广任安定祖
习梁丘氏者,则代郡范升辨卿,京兆杨政子行(一云范升杨政皆传孟氏《易》者,非。)颍川张兴君上洎子鲂;
张兴最知名,为梁丘家宗,弟子自远方至者,著录且万人焉。
习京氏者,则汝南戴凭次仲南阳魏满叔牙济阴孙期中彧惟高氏之学无传焉。
建武中,陈元长孙、郑众仲师皆传费氏《易》,其后马融、荀爽亦为之传,自是费氏而诸家之学衰矣。
陈、荀、马皆当世大儒,故费氏之学益盛,今辅嗣之学盖出于费氏古文《易》也。
再原汉之言《易》者,一出于田何
其传者,若周王孙、王同、杨、大中大夫京房、丁宽、田王孙,皆本师法。
然当高、惠、文、景之时,学其未也。
至宣、元间,施、孟、梁丘、京氏四家及高相之学,多以阴阳灾异为说。
惟费氏本以古字,号古文《易》,以《彖》、《象》、《文言》讲说上下经,为有本末;
又校之诸家,独与中古文《易》同。
流及马、郑等家,其学遂盛。
辅嗣,天启其衷,而入圣门之奥。
考其渊源,虽本于马、郑之学,然其流溥博,出于诸家远矣。
噫!
《易》之大原,皎若白日,函光于牺,旭于文,迄我圣师,而后正中焉。
昳于秦,薄蚀于汉,诸家之说棼焉,而圣道微矣。
辅嗣特起,斥去异端,天人之道,俄然而明。
然犹时若氛翳,未能廓然,若将有以待焉尔。
在其贤者,心圣人之心,犹得观望其光景者哉!
昨幸甚得见子玉教授丈得一论其说出于订顽克己铭词致超绝辄借前韵以庆兼呈诸丈幸乞一笑正再拜上 其一 南宋 · 度正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天作斯文鼓大声,贤科今已定章程(自注:刘祭酒爚乞选祖宗盛时程文可矜式者颁降,近已得旨施行。)
诸生自此升堂去,谗说安能复震惊。
昨幸甚得见子玉教授丈得一论其说出于订顽克己铭词致超绝辄借前韵以庆兼呈诸丈幸乞一笑正再拜上 其二 南宋 · 度正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广文人物世间无,两眼晶荧照乘珠
拈出便应人叹服,粹然议论到先儒。
昨幸甚得见子玉教授丈得一论其说出于订顽克己铭词致超绝辄借前韵以庆兼呈诸丈幸乞一笑正再拜上 其三 南宋 · 度正
七言绝句 押元韵
新泉瀹茗濯诗魂,翻阅如飞彻晓昏。
是石无瑕终是石,莫教抱璞退声冤。
昨幸甚得见子玉教授丈得一论其说出于订顽克己铭词致超绝辄借前韵以庆兼呈诸丈幸乞一笑正再拜上 其四 南宋 · 度正
七言绝句 押灰韵
鉴别毫釐岂易哉,逢奇何惜读千回。
充囊未可矜前得,如积薪焉看后来。
昨幸甚得见子玉教授丈得一论其说出于订顽克己铭词致超绝辄借前韵以庆兼呈诸丈幸乞一笑正再拜上 其五 南宋 · 度正
七言绝句 押豪韵
浅陋微邦望不高,偶同齐晋会虫牢。
进贤受赏非吾事,拭目龙门跃巨涛。
陈从古梅诗1181年12月20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二六、《省斋文稿》卷一七、《益公题跋》卷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淳熙辛丑冬,淮浙告饥,欲详知郡县荒政次第闻于上,退食接客,或至日暮。
官舍后有一株,不暇问讯何如也。
同年陈兄睎颜和古今梅诗千篇,联为二十大轴,远以相示。
秉烛快读,虽未容含英咀华,固可望之止渴矣。
夫以睎颜之学之才,笔端衮衮,宜有馀地,然吟咏一草木,安能闳丽奥衍千变万化不穷如此?
及读最后两卷,乃知其曾大父、先大夫世以诗鸣,皆眷眷于此花,源远矣哉!
汉崔篆生毅,毅生骃,骃生子玉,然后文名著;
唐杜审言生闲,闲生甫,然后诗名显。
彼日锻月鍊,雕肝琢肾,尚可能也;
多文以为富,则非世业殆难能也。
十二月二十日
诸经通义 南宋 · 王应麟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九九、《深宁先生文抄摭馀编》卷一
《诸经通义》者,汉五经课试之学也。
维汉以文立治,以经选士。
鸿生传业,支蕃叶滋,阐绎道真,探索圣蕴。
决科射策,则有「通义」之目;
以《孟子》明事,则有「博文」之名。
赵岐题词,觕述大概。
谨稽合史传而为之说曰:圣人作经载道,学者因经明道。
学博而不详说,无以发群献之眇指;
说详而不反约,无以折众言之殽乱。
故必□正学之源,而后能通乎圣人之海。
粤自木铎声寝,经与道榛塞,孟子辟邪距诐,羽翼孔道,七篇垂训,法严义精。
知性知天,《易》之奥也;
以意逆志,《诗》之纲也;
言称尧舜,《书》之要也。
井田爵禄之制,可以知《礼》;
王霸义利之辨,可以知《春秋》。
儒者称之曰「通五经」,噫,孟氏斯谓之通矣。
美哉,汉之尊经乎!
儒五十三家莫非贤传也,而《孟子》首置博士
九流百八十九家莫非诸子也,而通义得述孟子
斯文之统纪以壹,多士之趣向以纯,非徒缀训诂、诵呫毕而已。
若稽前载,建元五年春,五经始立博士
元朔五祀,通一艺者试之。
孝元好儒,通一经复之。
博士十四昉于建武,选受四经俶于建初
科有甲乙,试有家法,或试经于太常,或诵说于博士
永元十四年司空徐防建言,开五十难,解释多者为上第,演文明者为高说。
所谓「博文明事」,虽轶不传,然建武中太子诸王欲为通义,而聘郑众
建初四年会诸儒白虎观,命史臣著《通义》。
曹褒传《庆氏礼》,亦纂《通义》十二篇,观其名可求其略矣。
还观有汉之盛,钜儒名师开门授徒者,录至万六千人。
经数家,家数说,章句多者百馀万言,历祀绵邈,湮没居多。
尝即《诗》、《礼》训注考之,《小弁》述亲亲之言,《王制》述贡助之法;
爵、德、齿释于《太宰》,经界释于《小司徒》,圭田、市廛、关讥释于《载师》、《廛人》、《司关》,助有公田、国中十一及函矢之说又详列于《考工记》。
珠贯丝组,上下洽通。
盖传得其宗,无越邹孟,求观圣道,必自兹始。
否则缋以华藻,汩以韩侯,□□诡辨,稽古蔓词,燕说郢书,吾道莠矣,焉得而通诸?
虽然,经学至于通而止,汉儒之说何其纷纷也。
《五经通义》,刘向辑之;
《五经通论》,沛献著之。
洼丹《易通》,专己党同,辙殊牖《易》,君子已不能无难。
况课试之学以明经为禄利之涂,则通义乃诸儒之筌蹄也,其不传于今,有以夫!
吁,师异道,人异论,汉儒之说犹得以考异同、析是非也。
唐贞观十三年,会释章句为《正义》百七十卷,由是举天下宗一说,而无深造自得之切。
若明经又变为□诵,而口义、墨义兴焉。
君子又惜通义之不传于今也。